藏汇于民中国是否准备好了
藏汇于民 中国是否准备好了?
央行行长周小川日前表示,中国未来可能将更多的外储资源分配转向民间。老百姓将有自行决定运用外汇包括投资外汇等机会。周小川再提藏汇于民,是出于什么考虑?我们对此应怎样理解?我国目前在市场和政策上是否能满足国民持汇的条件?藏汇于民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近日,专家对此进行了解读。 如何藏汇于民? 左小蕾藏汇于民并非 平均分配外储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指出,藏汇于民不是说把钱直接发给老百姓,形成购买力,也不是让民间外汇去银行兑换,那就成了外管局的债务了,外汇管理局是花钱把百姓手中的外汇买回来,这些钱是不能随便发放平分的,如果让它再在国内用就等于二次发行货币。“藏汇于民是说,如果老百姓因为外贸有了外汇,不要去换成人民币,要将外汇储备在自己手中。我说的藏汇于民是用老百姓手中的人民币去把外汇兑换出来,这样才能变成老百姓的资产。” 赵庆明不是持有而是 要有投资渠道 国际金融问题专家赵庆明表示,“藏汇于民”中的“民”包括企业和个人两类,“藏汇于民”并不只是指“持有外汇存款”,更是指企业和个人能够有购买外汇理财产品的渠道,以及在海外进行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的渠道。 目前,温州和上海的政策还未有下文,但从趋势来看,官方有可能在考虑出台统一的、明确的个人境外直接投资的政策。除了鼓励个人境外投资外,赵庆明建议,未来在鼓励企业走出去方面,政府应该将政策更多偏向民营企业。 为何再提“藏汇于民”? 李稻葵欧美采取宽松政策 外储面临剧增压力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指出,未来十年的大趋势是,美欧等国的国际货币信用会随着宽松政策而降低,届时大量金融资产还会涌向中国。他认为中国应该藏汇于民,把流入中国境内的外汇交给企业和家庭,对资源型发达国家、德语区等制造业强国进行海外投资。因为这些国家和中国存在高度的互补。 孙立坚缓解人民币需求与 国内吸收力不足矛盾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近日表示,周小川再提“藏汇于民”的意义在于,国内外日益增加的对人民币资产的过度需求和中国金融市场吸收流动性能力的不足,已导致基础货币控制难,人民币升值加速,故需打开缓解通道。此外,内外资企业贸易顺差和进出所需的结售汇手续大大增加了商业成本和市场风险,故需减压。应让B股市场在“藏汇于民”的舞台上扮演积极角色,从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藏汇于民条件尚未具备? 陈炳才藏汇于民条件 目前尚未满足 外管局资本项目管理司原副司长陈炳才表示,我国还未满足藏汇于民的条件。其一,企业、银行和个人都不愿意持有外汇。其二,政策限制。资本是不可兑换的,企业和个人尚不能对境外放款。其三,外部没有可以获得明确而又稳定预期收益的短期或长期投资内容。 民间如何能愿意持汇呢?他认为,人民币汇率需要不确定性波动,存在投资机会,或国际社会存在着明显的资金套利机会。 谭雅玲人民币升值趋势 增藏汇于民难度 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认为,藏汇于民的战略与人民币升值预期完全是逆向而行的。现在藏汇于民之所以无法实现,进一步解释了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存在。 郭田勇还需放宽管制 增加持汇意愿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称,给外储瘦身,最根本的办法是将政策真正落在实处。若能进一步放松对民间外汇资金用途的管制,解除投资和购买国外金融产品的限制,外汇将可以成为更加灵活的投资工具,其持有意愿将会显著增强。 刘煜辉放开资本账户 或致人民币升值 社科院金融专家刘煜辉称,藏汇于民实际就是推倒人民币管制,放开资本账户,如此人民币可能大幅升值,“目前管理层很难下决心。”(中经网) 藏汇于民 带来什么? 厉以宁分散风险利于 经济稳定发展 经济学家厉以宁表示,鼓励民间增加所储存的外汇,有利于经济稳定和经济发展。民间外汇储备机制灵活、自担风险、分散持有,持有者的信息来源又比较多样化。 民间外汇储备越多,我国的外汇储备安全就越有保障。当然,民间持有较多的外汇,也有可能增大外汇市场的风险,这就要求政策引导和金融监管到位。厉以宁指出,只要制度齐全和完善,风险是可以预防或减少的。 屈宏斌将会促进我国 国际收支平衡 汇丰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近日发表微博称,“藏汇于民”将会成为我国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主要方向。 “我国贸易已进入基本均衡区间,但资本净流入仍在增加,占新增外储的比重达到70%以上。资本净流入除了热钱外,也有体制上的原因即在对外商FDI完全开放的同时却对国内民间境外投资实行管制。‘藏汇于民’即放松资本管制让企业和百姓自主对外投资,并非汇率调整,将会成为我国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主要方向。”